文/Lena
文章目錄
前言
繼上回分享司康(Scone)的起源與食譜後,發現似乎有許多讀者和我一樣對甜點的歷史背景感興趣,因此這篇來分享最近熱愛的甜點——肉桂捲(Cinnamon roll)。
肉桂捲在台灣已經風靡了一、兩年之久,先前我每次在麵包店或甜點店看到它,總會被它上頭的糖霜給嚇得退縮,打消原本想品嚐看看的念頭,原因是我只愛吃超低糖甜點,飲料也只喝無糖的我,絕對不是會想吃糖霜的螞蟻人。
自從某次心血來潮買到了非常貴,但是香氣十足而又不甜的肉桂捲之後,我就明白肉桂捲受歡迎的理由了,也使我對肉桂捲的來歷感到好奇,更萌生自己動手做一大盤肉桂捲的念頭,透過資料蒐集的過程,將這些訊息分享給同樣愛好肉桂捲、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。
什麼是肉桂捲?
肉桂捲是一種由酵母發酵而成的麵團,抹上奶油肉桂糖醬之後,捲成螺旋狀再烘烤而成的甜麵包。常見配料包括核桃、花生、焦糖、巧克力醬等。
肉桂的簡介及功效
肉桂(Cinnamon)是一種原生於斯里蘭卡地區熱帶樟科常青植物的內部樹皮,通常是在雨季時收割,並趁這段時間樹皮較軟的時候,將其切割成小片或者磨碎成粉狀。斯里蘭卡的肉桂又稱為錫蘭肉桂,是全球最知名的肉桂產地,其他像是東南亞地區、中國等地也都有產肉桂,只不過因為品種與成分不同,氣味也有些差異。
在13世紀由馬可波羅將肉桂帶進歐洲之後,肉桂迅速在歐洲富豪圈竄紅,成為招待稀客才會端出來的稀有珍品,待肉桂普及之後,開始取代當時首選香辛料「胡椒」的地位。
肉桂的特殊氣味及辣味主要來自於肉桂醛,還含有前花青素、丁香酚、肉桂酸脂、樟腦和多種揮發性精油。
在中國古籍裡,肉桂被視為藥材,《神農本草經》有提到此物味辛,溫,無毒,功效主百病,養精神,和顏色。在中醫被用來祛寒止痛、溫經通脈。
實際上肉桂也被多個研究證實:
- 有助於燃脂,促進脂質代謝。
- 可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脂和總膽固醇濃度。
- 桂皮醛能抑制細菌、防腐。
- 桂皮油能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,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生長,降低慢性胃炎及胃潰瘍的風險。
- 肉桂還能保護神經系統,減少大腦產生缺血性損傷的風險。
肉桂捲的由來
肉桂捲的確切來歷難以追蹤,不過普遍被認為是源自北歐的瑞典,根據美國烘焙學會指稱,最早可能在古希臘的中世紀時代就已有肉桂捲食譜,就是一種黏呼呼的甜麵包,後來隨著荷蘭人接管斯里蘭卡小島,將肉桂帶往歐洲國家,香料成為貿易商的交易商品之後,便開始有麵包師傅在含糖的油麵糰裡加入肉桂,英國倫敦的切爾西小圓麵包便是現代肉桂捲的原型。
肉桂捲在瑞典被稱為「kanelbulle」,甚至還制定10月4日為「肉桂捲日」,1950年後,瑞典的經濟起飛,國民生活愈來愈有餘裕能自行烘焙甜點,肉桂捲就成了瑞典盛行的甜麵包。1999年,北歐糖業產量豐足,還因此設計了肉桂捲日,作為刺激麵粉、酵母等烘焙食材的消費,並藉此推廣肉桂捲和烘焙文化。
到了17世紀,部分德國人和瑞典人移民到美國,肉桂捲也廣泛在北美流行,基本上食譜內容沒有太大差異,不過各地開始出現不同創意版本的肉桂捲,像是瑞典人在肉桂捲裡加入小豆蔻,最後會以珍珠糖作為裝飾,而在美國的東北部在肉桂捲加入淡淡咖啡味的軟糖釉,美國東南部則是在肉桂捲上方塗上蜂蜜糖漿,還演變出目前最常見的美式焦糖肉桂捲。(延伸閱讀:「咀嚼好吃的歷史」)
肉桂捲的種類
市面上看到有愈來愈多種肉桂捲,大多是以原味肉桂捲加上一些佐料製成,但從基本食譜的製作來說,大致上可分為歐式肉桂捲和美式肉桂捲。
歐式肉桂捲是由麵團、糖、奶油混和發酵後,再塗抹上由肉桂粉、小豆蔻粉、奶油和糖混和而成的肉桂甜醬,並做後續的塑形,還會在上方撒上珍珠糖作為裝飾,特色是麵包體表皮帶有一點酥脆感,而內部相對扎實,帶有肉桂的微辣味和小豆蔻的特殊檸檬香氣,在兩種氣味的交織下,讓麵包甜而不膩。
美式肉桂捲在麵團的比例調整得較鬆軟,沒有加入小豆蔻粉,最後會淋上糖霜、焦糖或楓糖霜、奶油霜,還有一些美式肉桂捲會加入葡萄乾,是相對濕潤、鬆軟,甜度也較高的肉桂捲。
結語
對於非螞蟻人的我來說,我個人較偏好歐式肉桂捲,我也曾吃過淋上焦糖霜的美式肉桂捲,但那種甜度完全不是我能駕馭得了的……,得猛灌黑咖啡才吃得完一顆肉桂捲,想起來真是辛苦。
雖然肉桂本身有許多對健康有幫助的物質,不過攝取過多也會對人體有負擔,而肉桂捲的製程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奶油和糖,熱量之高不容輕忽,即使再喜歡,還是得適可而止,否則只會形成頑固的脂肪停留在你身上。
肉桂捲食譜
肉桂捲的具體作法請參考:食譜|瑞典式肉桂捲(有蛋奶)、純植無蛋奶肉桂捲食譜(全素)
推薦書單
《歡迎光臨老妹的灶下!從冷盤×西式烘焙×中式麵點×家常菜×甜點的50道低碳減醣美味無負擔全食譜》
購入現成肉桂捲
相關文章
每月贊助一杯咖啡,讓我們有動力持續創作!